![]()
雷军和李书福,谁的财富增长速度快于胡润百富,谁的资本基础更赚钱?近日,胡润研究院发布第27届富豪榜(原名富豪榜)。没想到,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第四次荣登榜首。前十名榜单中有两位新面孔备受网友关注。两名新晋前十名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和吉利创始人李书福,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十。让市场没想到的是,两位大人物成功进入富豪榜前十,却未能给公司股价带来积极提振。相反,小米和吉利的股价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。胡润富豪榜单于10月28日发布。10月28日至31日,小米股价遭遇三连跌,跌幅分别为1.92%、1.96%和2.17%。直到11月3日跌势才停止。从9月25日收盘价59.90港元至11月3日收盘价44.82港元,期内下跌25.2%。小米股价年内整体表现依然不错,2025年股价上涨28.8%,最新市值高达1.168万亿港元。吉利创始人李书福首次进入十大富豪榜。自胡润富豪榜发布以来,吉利汽车股价已连续六连跌、四连跌。与8月25日的年内高点相比,11月3日中午的股价下跌了14%。由于小米股价年内普遍上涨,吉利股价年内上涨25.3%,最新市值达1803亿港元。不过,到2025年,小米和吉利的股价将上涨四分之一以上,帮助雷军和李书福进入富豪榜前十。其中,今年2月26日,雷军短暂超越钟睒睒因小米股价上涨,以4400亿身家成为中国首富。雷军的财富年内预增1960亿元,李书福个人财富预增800亿元,成为十大富豪中增幅最高的两位富豪。两位新超级富豪,谁的资本基础更有利可图?雷军每分钟37万科威特?凭借小米汽车的良好业绩,小米股价自2024年以来已累计上涨121%,2025年小米股价也持续上涨。若不是近期小米受到负面舆论影响,影响股价,小米股价2025年累计上涨266%,从年初的12港元/股上涨至港股同比上涨。 44美元,2025年二季度财报发布后,股价一度创历史新高每股52.4港元。 2025年Q2营收1160亿元,同比增长30.5%;净利润108亿元,同比增长75.4%。汽车业务表现出色,Q2营收206亿元,毛利率26.4%,亏损收窄至3亿元。机构看好小米汽车业务营收前景,预计2025年Q4实现单季度盈利。追加融资426亿港元后,资金将用于汽车研发和生态布局,提升长期竞争力。各项福利帮助雷军年内财富增加1960亿元,增幅151%。荣获2025年财富“成长王”。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,雷军是小米股份最高的创始人。 2023年底年报显示,其持股比例为24.16%。 2025年3月25日安置后,雷军的股价跌至24.1%。当日,小米完成8亿股配售。雷军以“先旧后新”的方式认购oldok,持股进一步稀释至23.4%。雷军通过AB的股权结构控制了约64%的投票权,确保了对小米的完全控制。此外,雷军还通过投资方式持有其他公司股份,如字节跳动持股1.2%、金山软件持股15.31%(25.7%投票权)、美的集团持股1.29%、拉卡拉持股1.02%等。小米集团也采取了“双层股权结构”。通过AB股设计,雷军实际控制了公司的投票权,保证了决策权的稳定性。通过顺为资本的对外投资,雷军的资本版图越来越大,目前已持有至少11家科创板公司的股份。雷军现身四通科技、方邦科技、意鑫科技、晶晨科技、金山办公、九智智能、四通科技、创鑫激光、聚辰科技。雷军还出现在美股快乐时光、迅雷、猎豹、金山云等公司。财富增长1960亿元,这些增幅在《胡润富豪榜》中可以排进前20名。马云以2100亿元财富排名第11,张志东以1930亿元财富排名第12,雷军一年的财富增长可以超越排名第12的张志东。这意味着雷军平均每分钟收入37万元。胡润认为,雷军财富的增长主要与小米汽车、手机、IoT设备的出色表现有关。根据社科院财富研究组依据《中国统计年鉴》测算数据,全国每年税前收入约110万人。2025年收入36万元,仅占总人口的0.8%左右。雷军一分钟赚的钱超过了99.2%的人口。李书福首次进入前十名。 2025年,李书福的个人财富增长了55%,虽然没有雷军的财富增长快,但增速在十大富豪中仅次于雷军、曾毓群、丁磊和钟睒睒。后三位富豪的财富增幅分别为65%、60%和56%。李书福首次进入富豪榜前十,主要得益于其财富的大幅增长以及吉利汽车业务的强劲表现,推高了吉利汽车的股价。 2025年上半年,吉利汽车实现营业收入1503亿元,同比增长27%,创历史新高;归属于母公司主营净利润66.6亿元,同比增长102%。吉利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126%,出口表现稳定,市场份额首次突破10%。这些出色的表现直接推动了市场对吉利集团价值的重新评估。作为吉利控股集团的主要人物,李书福的资本版图涵盖汽车制造、智能科技、出行服务等多个领域。 2025年6月,他通过直接或间接持股控制11家上市公司,形成从研发到出行的完整链条布局。其资本版图主要构成为吉利汽车、极氪科技、曹操出行、虹桥集团、极星汽车、一卡通科技、莲花科技、钱江摩托、汉马科技、千里科技等11家上市公司。 “吉利”公司在A股、H股、美股和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上市。截至今年6月16日,其总市值为353.3 b亿元。分类后发现,11家上市公司中,5家实现盈利,6家亏损。现金最密集的公司是极星汽车,2024年亏损超过147亿元,较2023年增加61亿元。李书福也是资本运作高手。早年收购沃尔沃,足以说明李书福的资本运作能力。这场战斗也让李书福名满天下。这已成为全球顶尖商学院的经典案例。持续受到哈佛商学院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知名商学院的关注和研究分析。此次并购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海外车企并购案。从李书福资本运作的特点来看,最终落实在生态协同上,实现了“研发-制造-出行”的闭环通过上市公司“L-Data”。例如,提供出行服务的曹操出行就与吉利汽车、极氪等产生了业务联动。2025年曹操出行上市后,李书福旗下上市公司总数将增至11家,总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。虽然6月25日曹操出行上市首日股价下跌21.67%,但2025年,李书福股价仍突破150亿港元,不仅体现了他从“汽车制造商”向“产业集成商”的转型,也体现了吉利集团深度布局全球化和智能化战略。通过合作,志在做华为汽车的李书福对一号车创始人尹奇产生了好感。四只小AI龙。尹奇出任千里科技董事长,随后引入前华为汽车部总裁王军,将吉利研究院、极氪智能驾驶、旷视旗下麦驰智能出行整合到新成立的“重庆千里智行”,仅以千里智能驾驶为核心。李书福的全球情报野心是明确的。以李书福的财富增幅计算,他每分钟净赚15.2万元,超过全国92%的人口。李书福与雷军:志同道合的产业整合者。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智能化、电动化深水区的关键时刻,两位风格不同但战略眼光相同的企业家——李书福和雷军,以“产业整合者”的身份在汽车制造赛道上相遇。其中一位深耕制造业数十年,另一位则深耕制造业数十年。跨过国界却拥有生态资源。他们看似路径不同,但实际上都在推动中国汽车从“单点突破”走向“体系重构”。李书福的整合逻辑植根于“立足制造、立足技术”。近十几年来,他通过收购沃尔沃、投资戴姆勒、合并吉克与领克等举措,构建了涵盖汽油、混合动力、纯电动、醇氢等多项技术路线的全球研发生态系统。2025年推出的“台湾宣言”和“两横七纵”战略也标志着吉利从资本扩张向深度协同的转变:前端品牌聚焦用户分层,中后端技术在架构、电驱动、电池、智能座舱等七大关键领域实现平台共享。这种整合不仅仅是叠加,而是整合通过系统化能力,将分散的资源转化为可重复利用、可负担的工业基础设施。正如李书福所说:“回归制造本质,尊重行业规律”。这种融合的核心是通过雷军融合战略的循环,整合底层技术,构建稳定。虽然小米汽车进入市场较晚,但凭借手机×AIoT×汽车的“人、车、家全生态”战略,迅速打通了硬件、软件和服务的边界。雷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工程师,但他知道如何整合供应链、调动用户群体、嫁接智能生态系统。小米Su7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产品实力,还很好地与3亿MIUI用户、成熟的智能制造体系以及鹏牌芯片的研发能力有机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“尽管最近饱受舆论争议,但雷军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仍然选择呼吁抵制网络乱象。这背后是对行业健康生态的维护——他知道,只有生态清晰,融合才能维持。两者看似“慢”,一个“快”,但实际上殊途同归。李书福强调“过程对了,结果自然对”,雷军则认为“如果站得住”但现在他们都意识到,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流量,而在于系统集成能力。吉利将卫星通信、低轨导航、车载专用芯片集成到整车闭环开发中;小米也在建设自己的工厂,开发自己的智能驾驶,并部署电池更换网络。双方从单一的生产商转变为合作伙伴。涵盖核心技术、制造体系、用户运营、生态服务的“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”产品制造商。更好的是,他们的整合路径还有互补的空间。吉利拥有深厚的汽车工程能力和全球合规经验,而小米则在消费电子交互机制和敏捷开发机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。未来,两者完全有可能在智能座舱体验、汽车协同、国外市场本土化等方面开拓出“制造+生态”的新合作范式。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将推动整个行业从价格战、参数战升级为标准战、生态战。李书福与雷军在富豪榜与汽车制造赛道的“相遇”,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成熟的标志。他们不再是孤立的汽车制造商,而是一体化的汽车制造商。他们以不同的方式重塑了产业链的结构。当长远提升遇上生态思维,当制造业基础拥抱数字化转型,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找到一条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新路径。这一火花将点燃中国智能制造的下一个十年。本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。未经许可不得使用、复制、分发或改编。若构成侵权,将追究法律责任。作者 |孟归晓在搜狐查看更多